作者: 乾元坤合 发布时间: 2024-07-10
工厂设备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
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厂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管好、用好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并针对性的提出解決方案,希望促进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下是设备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管理模式落后 | 设备管理方面我国企业起步较晚大部分企业没有长期的发展计划、缺乏技术与理论支撑,设备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设备管理依旧采用落后的方法纸质单据巡检、现场随意打钩、人工开单据、丢单等。业务部门对待设备的管理流于形式、不重视。 |
企业领导对设备管理思想片面 | 片面的思想“生产量是最重要的”“销售额是最重要”“重ERP,轻现场管理”……这些管理理念仍然是企业中的常态。企业以利益为中心的思想固然是正确的,但设备作为创造企业经济价值、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资产,与企业利润是相互捆绑的。 |
设备维修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 设备维修人员整体水平低、真正懂技术的工人少设备历史故障原因没有统一记录,设备检修手册存放不到位;导致设备的维修仍然依赖经验,设备维修不彻底。年龄大的老员工思想观念守旧、年轻维修员工不能掌握设备历史信息导致设备维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且极少对设备故障原因进行技术性的总结,无法建立有效的设备检修手册与维修体系。 |
设备超负荷运转成常态 | 赶工期,多数企业的生产线与生产设备都是24小时无间断运转同时由于设备管理模式落后,多数设备都是超负荷运转或带病运转,设备点检、保养不到位,导致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但没有设备履历,无法及时查看设备历史的维修、保养记录,不能精确分析设备的故障原因,使得设备管理成为管理上的盲区。 |
设备操作与设备维护脱节 | 设备管理最重要的是操作人员的日常维护保养,但目前设备的管理维护仍处于被动管理、事后管理阶段。操作人员的日常操作与维护人员的日常维护脱节严重。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有两处:第一处,操作人员为了赶工时,超负荷运转设备,出现过载加工、疲劳使用设备的现象;同时操作人员认为自己只有操作设备的义务,但没有日常管理维护的责任。第二处,维护人员对设备的日常保养流于形式,只是清扫设备卫生和填写纸质表格,对设备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事后管理、事后维修上。设备操作人员与设备维护人员分工过于明确,缺少自主管理、全员管理的理念,设备部门与生产部门互不协调,导致无法有效保障生产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
我们发现问题就应该解决问题,而怎么解决呢?
1、解决方案:建立综合的设备管理系统,包括设备台账、维护计划、备件库存等等。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全面管理和有效调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解决方案:培养设备维修团队的技能和经验,包括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工程师。建立故障排除和知识库,记录和分享修复经验和方法。引入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如无损检测和设备远程监控,提高故障排除的效率和准确性。
3、解决方案: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并确保执行。可以采用自动化管理工具,如计划与工单系统,提醒和跟踪维护任务的执行。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维护时间的充足,并与生产部门协调好维护与生产的关系。
4、解决方案: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并确保执行。可以采用自动化管理工具,如计划与工单系统,提醒和跟踪维护任务的执行。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维护时间的充足,并与生产部门协调好维护与生产的关系。
5、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包括设备操作培训、维护技能培训等。提供持续的技能提升机会,鼓励员工参与专业培训和认证。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和人才储备机制,实现人员流动和知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