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乾元坤合 发布时间: 2024-07-10
电力企业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行业,因此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至关重要。多年来,电力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制度和管理办法,以保证安全生产的基本需求。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构成了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发挥作用并协调配合,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包括决策指挥保证系统、执行运作保证系统、规章制度保证系统、安全技术保证系统、设备管理保证系统、政治思想工作和职工教育保证系统等六大系统。其中,人员、设备和管理是安全保证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设备和设施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科学的管理则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安全保证体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严谨作风的员工队伍,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健康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体系一般由安全监督部门、车间和班组安全员组成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安全监督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安全监督部门侧重于安全管理,通过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电力生产和建设全过程的人身和设备安全进行监督,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强制性。车间级安全员主要监督工作量大或工作条件复杂的工程,其他工程可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班组级安全员主要负责现场监督。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在职责和分工上有所不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负责解决安全生产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管理问题,落实安全保证措施,确保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的安全可靠。安全监督体系直接对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安全主管领导负责,监督检查安全保证体系是否遵守规章制度的规定,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可靠。因此,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前者是制约者,后者是被制约对象。
从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对生产安全的作用因素来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起到内因的作用,而安全监督体系起到外因的作用。因此,夯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对于确保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安全监督体系的作用是检查、监督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运转是否正常、有效。
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相比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不能与国际接轨。现行的安全工作方法虽然保证了各项防范措施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但在超前控制、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方面缺乏实效,被动式的安全管理思想和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
其次,在管理方式上缺乏科学性。虽然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和制度完善,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安全思想指导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发展和安全工作需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在管理手段上方法单一。目前的安全工作主要依靠人治的管理和员工的自觉行为,人的因素在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绩效考核代替过程管理,以奖惩机制代替激励机制,过度依赖班组层面的安全建设而忽视了管理层的责任落实,导致管理失去重心,出现“两张皮”现象,缺乏创新的动力。
相比之下,国际上基于风险评估的几个先进管理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以风险管理为基础,通过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来确保安全健康。另外,国际职业安全协会(NOSA)的“安全五星”管理体系也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侧重于对未遂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此外,安全、环境、健康管理体系(HSE)采用类似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控制管理体系的方法,对人员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要求。必须加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的协调配合,强化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推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